存股這件小事:我用資產配置讓自己更安心
以前聽到「資產配置」這四個字,我腦中浮現的畫面是:一個穿西裝的財務顧問,拿著一份報告對著一堆圖表指指點點,說什麼「您這邊建議配置20%在高收益債,30%在全球 股票 ...」 然後我整個人就在原地放空。 但說真的,當我開始穩定投入一點資金進去市場後,才慢慢發現「資產配置」其實沒那麼遙不可及。它就像理財版的「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」,你可以用很簡單的方式,為自己打造出一個比較不容易被嚇到的理財結構。 所以這篇想來分享一下,我這個投資新手,是怎麼摸索出自己版本的資產配置,還有我怎麼看待「存股」這件事。 從「只買一支 ETF 」開始 我一開始進場是買0056,因為它主打高股息,很多人推薦新手從這支開始,定期定額、長期持有。那時候我也沒有想太多,反正就當作每個月強迫自己存錢,還有股息可以拿,聽起來就很有安全感。 但後來漸漸發現,只靠一支ETF,好像還是有點「孤注一擲」的感覺。比如說台灣大盤某年遇到黑天鵝事件(像是疫情、地緣政治、科技業修正之類的),整體市場低迷的時候,就算你持有的是大盤 ETF ,也還是會受影響。 於是我開始思考:「那我是不是應該多元一點?」 我給自己的資產配置方法 其實沒什麼高深的數學模型,我的做法非常簡單,而且是慢慢調整出來的。 目前我的資產配置大致如下: 50% ETF (主要是0056、00878,加上一點美股的VOO) 20% 個股 存股 (例如台積電、聯詠這種我自己比較熟、也比較穩定的公司) 20% 現金部位 (等有好機會時可以加碼,也是一種「安心錢」) 10% 高風險/短期操作資金 (這部分會拿來小試身手,比如看看 牛熊證分佈 、觀察市場情緒,偶爾玩個小波段) 這樣的比例不是固定不變的,有時候我會根據市場情況微調,比如大盤回檔時把現金拿來撿便宜,但原則是「大部分錢都放在穩定成長的地方,小部分錢拿來練習、學習市場節奏」。 我發現這樣做最大的好處是: 心比較定 。 因為我知道,就算某幾支股票跌了,只要整體配置穩健,長期來看影響不會太大。更重要的是,不會因為某一次的失誤就想全部退場。 存股 這件事,不是存「高股息」就好 很多人講到存股,就只會看殖利率,我一開始也是。 「哇這支殖利率8%,超香!」然後就衝動下單。 結果後來才發現,殖利率高不代表這家公司真的健康。有些公司發高股息只是為了吸引投資人,實際獲利能力、現金流都不穩,甚至每年都在吃老本發股息。 ...